“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在“变美”的强大市场需求下,医美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按照德勤中国发布的《中国医美行业年度洞悉报告》,年,中国医美市场规模预计超过亿元人民币,消费金额有望实现20%增速,且未来四年预计市场将保持15%左右的年复合增长。
数据无疑指向了一个结论:国内“颜值经济”愈发繁荣。不过,随之也引发更多因“美”而生的问题。进一步来讲,其中有部分的根源在于看似“好看”的医美广告营销。
利用消费者形象推荐项目线上有虚假案例在售
审美风潮的转变,医美机构主推的项目跟着形势切换。爱美人士依然坚守“一白遮百丑”观念,对双眼皮、高额头的追求从未间断,仍无法接受黑眼圈、法令纹的存在。不过,按照北京某医美机构咨询人员介绍,现在很多爱美人士更倾向于做高颅顶、精灵耳、幼幼眼项目。
“像精灵耳,是在耳朵上填充玻尿酸,这种操作很早以前就有,只是那时没有固定名字,现在慢慢地火了起来,就叫做了耳基底提升。”
而在这家医美机构一楼等候区,旁侧的LED显示屏幕上不断循环滚动播放着很多消费者做过精灵耳、幼幼眼项目之后的前后对比照。不时,有过来咨询的人在前驻足停留。
“对于新项目,大家对此有个接受的过程,让更多人了解,就需要更多的案例,如果顾客愿意让我们用她的对比图做宣传,价格上会有进一步优惠”,前述工作人员称,“相比像吸脂项目,现在算是常规的项目,所以不会收集案例了。”
且在该工作人员介绍相关医美项目期间,也将自己说成医美整形成功的例子,“我将腿部脂肪吸出来填充到脸上”“越是吸完脂越想穿短裙”“在耳朵上注射玻尿酸,脸又显小又精致”......
可实际上,早在年11月,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医疗美容广告执法指南》(下称《指南》)中提到,要依法整治各类医疗美容广告乱象,其中被重点打击的情况包含“使用患者名义或者形象进行诊疗前后效果对比或者作证明”。
此外,尚不论上述医美机构成功案例占比达到多少,记者注意到,电商平台上有很多商家售卖各类医美整形案例前后对比图,主要用来发布在社交平台上。有的只需8.8元,用户可获得整形前后对比图、对比短视频、PSD源文件套+。还有的商家甚至推出小程序,14元试用十份,并配好了文案。
“心动”的广告,暗藏哪些红线?
广告,是用来动摇消费者的心智,进而达到购买的目的。站在消费者角度出发的营销宣传,无疑更有说服力。可有的时候,消费者在为了美丽付诸行动之时,风险如影随形。
今年9月初,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下称“上海一中院”)通过官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