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一《论语·先进》里有这样一段话: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请以“过犹不及”为话题,谈谈你对这则材料的理解,写一篇议论文,字以上。思路点拨:这个题目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对材料中这段话的理解,二是关于作文体裁的要求。这段话比较典型地反映了孔子的“中庸”思想,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几乎渗透到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中。在世俗里生活的人会觉得这是一种人文情怀。我们常说的“中正”“中和”“不偏不倚”“文质彬彬”“有理、有利、有节”“知足常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适可而止”“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谐”“共赢”等都包含着“中庸”的思想,或者说,是“中庸”思想的具体体现。从辩证法来看,“过犹不及”可以认为是“适度”原则的形象化解说。列宁也说过:“只要再多走一小步——看来像是朝同一方向多走了一小步,真理就会变成谬误。”我们在工作、学习、生活中时时处处会遇到需要“适度”把握和处理的事情,一个组织、一个团体、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至整个人类也常常会遇到需要“适度”把握和处理的事情。因此,如何将话题具体化为个人生活或社会生活中的某一问题并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便成为本题的难点。而对具体问题的不同选择,便显示了写作者视野的开阔程度和思考问题的深度,作文成绩的高低便由此区分。在鲁迅看来,“中庸”是“骑墙”,是打圆场,是耍滑头。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鲁迅尖锐地指出并批判了在“中庸”遮掩下的人们的颓废状态:消极地安于甚至屈从于现状,不思进取创新,怯于求变,怯于担当,怯于挺身而出,甚至面对争执怯于明确表达自己的态度。——鲁迅所强烈批判的种种现象,在今天的社会生活中仍然并不鲜见,这也可以成为作文探讨的问题。命题二古代中国人仰观俯察,正如《周易》所说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这种观察方法造成的结果是中国人习惯于从物象中获取智慧。在大自然之中,动物、植物,乃至一张桌子、一个可乐瓶子都能让静观的人获得太多想象。请以“物象的文化”为题,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字以上。思路点拨:可能很多同学看到这个题目会发蒙,因为觉得题目难以理解和把握,其实,我们可以从细读材料入手,获得审题的提示。所谓“物象”,即“仰观俯察”的对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自身”与“外物”,包括各种事物和现象。“这种观察方法造成的结果是中国人习惯于从物象中获取智慧”,则提示了“物象的文化”的指向,即观察世界所获取的智慧。很多人一听到“文化”二字就心惊胆颤,其实“文化”就是生活,我们在生活中形成文化,文化又在我们的生活中延续。我们可以通过静观“动物、植物,乃至一张桌子、一个可乐瓶子”这些具体的事物“获得太多想象”,从而表现“观察世界所获取的智慧”。我就常常不期然地从我的朋友那里听到一个我从来没有听过的“古词”(闽南人的发音很多专家说像中原古音。古时候中原人有几次大规模向南方迁移,他们迁到南方后依然保持着家乡方言,传到现在便形成了各地的方言特色),我听不懂,他们解释起来却头头是道。我才知道文化不在“朝”,而在“野”,不在学者们的大部头著作中,而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现象或事件,比如“面子”“代沟”“网络流行词”“明星走红”“城市堵车”“传统艺术走向衰微(或获得重视重新焕发生命)”“汉语、汉字走向世界”“老教材走红”“西安要建国际化大都市”(编者注:后两个事件详见本期“写作素材库”栏目)等,进行理性思维,思考这现象或事件所反映的问题并对这问题有自己的见解,表现出自己“观察世界所获取的智慧”。这个题目可以选取一物来讲一个故事,写成记叙文。擅长理性思维的同学,则可以写成议论文。命题三题目一:中国的“脸谱”题目二:故乡的“脸谱”如果你想向一个外国友人介绍你的祖国,或者向一个外地朋友介绍你的故乡,你认为什么最能代表你的祖国或者故乡的文化内涵?请在两个题目中选择一个,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字以上。思路点拨:这个题目是受年高考北京卷作文题——《北京的符号》的启发而命的,原题目立足于北京,而且“符号”有哲学意味。将“符号”改为“脸谱”,这个词本身就有传统文化的味道与具体形象的感觉。“中国”相对于“北京”要显得空泛,这个题目适合给那些思想与视野比较开阔的同学来写,而“故乡的‘脸谱’”是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写的。其实这两个题目并无实质的差别,是内涵一致而用词不同的题目。“脸谱”是属于视觉的,当同学们对“脸谱”一词凝神思考,眼前就会有很多形象浮现出来,比如“故乡的‘脸谱’”——村头的老槐树、绕村而过的小河、夕阳中升起的的炊烟、母亲们悠长的唤儿声、节日里的秧歌和窗花、屋瓦上的青苔、粗犷高亢的地方戏、别具风味的小吃,还有拔地而起的楼房、紧张忙碌的建筑工地、古老与现代错杂的庙会、热闹拥挤的市集、街道工厂轰鸣的机器、到处飘飞的烟尘,甚至俗气嘈杂的舞曲、深更半夜的麻将桌、廉价粗劣的“山寨”产品……在写作时,这纷繁的形象当然不能全部采用,而应选择“最能代表你故乡的文化内涵”而又有新意的入文。作文水平的高下,便在于如何选择、如何表现出“有新意”。在传统文化越来越被重视的当代,中国的“脸谱”也是非常多的,戏剧、音乐、书法,孔孟、老庄、唐诗宋词、苏东坡,还有敦煌、茶、丝绸、《红楼梦》等。在21世纪的今天,中国正越来越深地融入世界,中国对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中国的“脸谱”还有钱学森、季羡林、张艺谋、韩寒、李宇春、“中国印”、“海宝”、“神舟”飞船、“天河一号”超级计算机……所以第一个题目也不至于难写。但要写得出色,要求高中生对这“脸谱”有一定的深入理解。命题四材料一:年11月15日,“超女”医院做整容手术死亡。据“中国之声”报道,武医院下了封口令,明确禁止医生接受媒体采访。但此事件在网络上引起热议,并最终促使卫生部开展医疗美容专项整治。然而,这个事件的真相如何最终还是成为一个谜,家属选择“私了”,尸体也随即火化。据报道,王贝的手术医生汪良明持有医师资格证和医师执业证,系注医院的执业医师,但该部门不能出示汪良明医疗主诊医师培训合格证。有媒体认为在没有培训合格证的情况下执业是违法行为:“现在的医生怎么不懂得做人要厚道?”材料二:一个在市场卖豆腐的小老板说:“那些吃我豆腐还刻薄小气到恨不得赚我几个钱的人,我就是要让他吃死了还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不是我做人不厚道,是我这一点小生意都难,到处收费要钱,大家都对我不厚道嘛!”阅读上面两则材料,选择一个角度写一篇时评,谈谈你对“厚道”的理解,字以上。思路点拨:这是一个新材料作文。单材料作文和双材料(或多材料)作文的区别在于,后者在审题立意时既可以只着眼于其中一则材料,也可以同时观照两则(或多则)材料。材料一前半部分重在叙述事件经过,后半部分叙述的重点是事件的结局及社会的舆论。事实即是观点,每一个事实都蕴涵着多样的观点,选择什么样的观点取决于阅读者的视角。扣紧话题,这则材料里有多个立论角度:行政部门的角度——武医院及医生是“厚道”,还是行政上的策略?家属的角度——受害医院、医生“厚道”,这样的“厚道”可取吗?医院的角度——医院招收没有培训合格证的医生,这是对医生的“厚道”还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对患者来说“厚道”吗?(当然,在考评制度存在着诸多问题的现状下,一个培训合格证是否就能证明一个医生的医疗水平,这里面同样存在着一个是否“厚道”的问题。)医生的角度——医生的职业道德与良知如何落实?社会大众的角度——在社会体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社会大众还是“弱势公民”,如何才能使强势团体或个人变得更“厚道”?这则材料的意涵是很丰富的,它并不给“厚道”定性,“厚道”既可能是美德,也可能是恶行,理解与指向的多向性为写作提供了开阔的视野。“厚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中国人的基本性格之一。如果说材料一是“品性”上对“厚道”进行定义的,是道德意义范畴的,那么材料二的“厚道”则变成了对他人的要求,是行为规范范畴的。小老板对“厚道”有一种道德自觉,但在实践的过程(这里更多地指向“言”而非“行”)中却与自己的道德认知存在着差距。这种差距正是立论可以生发的所在。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应该如何处理两者的关系?在材料中,造成小老板的抱怨与恶毒——即不“厚道”——自有其原因,是什么造成了他的不“厚道”,是外部因素还是内在智性?两者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这既是对社会不合理现象的质诘,也是对个人灵魂的拷问。如果将两则材料比照阅读,材料的交集与相异点也就突显出来了:这两则材料结合起来探讨的其实是制度建设与个人道德建设关系的问题。为追求社会生活的和谐,政府应该做什么?什么时候应该“厚道”,什么时候要不“厚道”?个人什么时候应该对自己“厚道”,什么时候应该对别人“厚道”?这里有没有量化的具体标准?王贝的家属选择“私了”,对医院、医生来说,对自家人经济利益和精神成本来说应该说是“厚道”的,可是真相到底如何却只能成为一个谜。社会大众需要得到真相,这种“私了”对社会的利益,对纠正现在的行业风气和社会风气来说是“厚道”的吗?个人利益与社会的公益在“厚道”的问题上就纠结在了一起,成为一把重锤,拷打着阅读这两则材料的每个人。来去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