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欧华美科联合创始人贺云邀请了娇莉芙集团董事长范笠军等高管在长沙举办了一次知识饭局,与长沙美约会、水灵珑、美时慕、COCO美颜、媛腾轻医美等长沙当地13家机构,进行了分享和深入交流。
在知识付费浪潮后,知识饭局这种社交形式在互联网行业备受推崇,参加者围绕几个主题进行交流讨论,除了能获得信息更替外,更关键的是建立交流平台,为行业发展促成更多合作的机会。
就如这次知识饭局后,一位参与者说的那样,之前也参加过不少同行的线下聚会,但通常是“共话美好,联络感情,饭局结束后各自离去,很少能留下讨论和思考的过程”。
贺云告诉美业新纬度,这就是欧华美科不遗余力地做连接的价值体现。过去很多年,美容市场足够大,品牌的经营状况平稳,经营者的危机感小,因此在线下聚会时更愿意畅想未来的美好,再加上同行之间既是朋友又是竞争对手,无法敞开心扉深入交流。
年开始,贺云报名成为了混沌学员,除了学习“第一性原理”等理论知识外,更大的收获来自其他学员的影响,他们思考问题的角度和处理事情的方式让贺云意识到“认知比能力更重要”。
要想提升认知,大量的阅读和学习是最基础的,此外还要向产业链上的不同角色和众多跨界者学习。
过去两个月,欧华美科与18位讲师进行了深度沟通,基于讲师的经验与分析搭建了完整的课程体系,将在11月16日~17日举办的“欧华美科美业洞见大会”上向外输出,希望通过学习和思考,帮助美业经营者扩充认知边界,结交更多同频的创业者和同路人。
美业经营者面临3大变化,需要通过学习提升认知每个人有不同的经历和见解,看似毫无干系的人往往也能给我们带来启发,所以孔子教育学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而就算是已经在某一方面有深入学习的人,也并不见得就能获得全面、正确的观点。
有一次贺云跟某头部机构CEO讨论双美的底层逻辑,后者提出的“生美是客情管理,医美是增值服务,两者密切协同才是双美融合”成为了二人的共识,但该CEO话锋一转,又说道“不要轻易鼓励生美品牌转型医美,因为不是每个机构都有能力做业务延伸”。
自诩已经看过太多转型案例的贺云突然想到,身边很多朋友在积极寻求转型策略,但是他们纷纷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不做轻医美的话,客单起不来,盈利难度无限加大,但是布局轻医美又需要不小的投入,投资回报预期很难实现。
欧华美科联合创始人贺云
贺云告诉美业新纬度,很多生美经营者在计划转型时会考虑投资和财务模型、监管力度、直客和渠道等基础问题,但是“生美转型医美最需要考虑的3大核心要素,或许是很多经营者没有想明白的”。
要素1:有效会员数量
根据连锁美容机构的数据看,生美会员做医美项目的转换率一般不会超过20%,甚至有些会员基数大的品牌无法超过5%。
生美会员的习惯和认知决定了她们喜欢体验感好的项目,对于破皮项目都有顾虑,手术项目的普及率更低。
要素2:门店业绩
业绩低于万的门店需要思考客单、客群是否能支撑起一家医美诊所,因此规模较小的生美品牌在转型医美的过程中会遇到格外多的阻力。
要素3:团队和组织架构
生美和医美的经营逻辑和方式不同,因此转型过程中需要两支团队形成协作效应,而不能用生美团队经营医美诊所,把医美诊所做成内部项目合作公司。
即便是不打算转型医美的机构,也少不了应对挑战,这是市场的变化决定的。过去几年,生美市场发生了3大变化,让经营者必须重新思考生意逻辑。
变化1:消费端变化
消费者年轻化是表象,更大的变化是在互联网应用普及之后,消费者接触的信息越来越多,对专家的信任度在下降,对价格的敏感度在提升。
“聪明”的消费者对经营者的线上线下的融合服务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变化2:技术端变化
信息壁垒的破除,让生美行业最擅长的项目包装失灵了,以往采购低端设备和产品,再包装成国际大牌卖高价的好日子过去了,进货价低至1~2折的高毛利率的暴利时代也过去了。
医美诊所的毛利率高达60~65%,生美机构要想靠拢就必须持续增加技术和设备投入。
尊重技术价值,提升经营效率是唯一的求变之路。
变化3:团队端变化
在确立技术核心的趋势下,过去的营销话术将逐步被专业技术话术替代,门店会面对两个挑战:包括老板在内的团队的专业技术能力如何提升?以及现有的业务型干部不能应对新模式下的岗位挑战,可能会被淘汰出局。
在美业市场还未适应消费者年轻化、品项科技化、服务品质化的关口,疫情又不间断来袭,进一步加剧了美容消费市场的不确定性。
“双美”布局持续2年多时间后,市场K字形业态呈现,强者越强;但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经营者无法应对市场变化,陷入了经营困境。而走出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通过学习与行业紧密连接,找到变革的突破口。
2大特色,保证输出内容高质高效作为知名的美容科技企业,欧华美科创立12年来已经在全国设立了12个销售服务办公室,除了中国市场外,产品还销往55个国家和地区。
除了研发和销售产品外,欧华美科还十分